此次的四種微生物的資訊如下:
總生菌數:其泛指裡面含有的所有的菌數,不論它是好菌或是壞菌,皆會被計算總值。
總生菌數的分析:
以最嚴格生魚片生吃不加熱不會拉肚子的標準來看,總生菌數要低於10*10的4次方(=10的5次方=100000)。我們寶寶粥這次抽驗的總生菌數的是2.0*10的1次方(=20),比生魚片還要衛生,這個數據是SGS在寶寶粥未加熱前,”冷食狀態”檢驗的結果,但我們的寶寶粥是必須經過加熱後才可使用,所以消費者可以放心使用。
大腸桿菌群:因大腸桿菌的種類有很多種,有出血性大腸桿菌、病源性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群為大腸桿菌的總稱。
大腸桿菌:請參考下列出血性大腸桿菌的資訊。台灣對出血性大腸桿菌之法規為何?食品中皆不可檢出出血性大腸桿菌。
沙門氏菌:美國最常監控的微生物菌種,雞蛋與肉製品最常受到汙染,請參考下列沙門氏菌。
什麼是出血性大腸桿菌?
出血性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O157:H7)被歸類於病原性大腸桿菌之一。在1983年發現,主要有二項臨床症狀:出血性結腸炎(hemorrhagic colitis;HC)及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原因為食用漢堡之牛肉所引起,並從發生此二項症狀之病人血樣糞便中分離培養出血清型為O157:H7之大腸桿菌。美國從1983年起陸續發生由出血性大腸桿菌引起之食物中毒案例。亞洲首次出現中毒案例為1990年日本琦玉縣因井水受出血性大腸桿菌污染所造成。該菌之食物媒介主要有牛肉、蘋果汁、生乳、生菜沙拉及飲用水等,抵抗力較差之老人及小孩較易感染,但仍以小孩中毒比例較高,2001年8月一位6歲男童感染此菌成為國內首宗中毒案例,衛生單位緊急調查後,查無其他個案,研判是境外移入。
出血性大腸桿菌有何危害性?
出血性大腸桿菌菌數約10至100個即可引起食物中毒,潛伏期約3~4天,受感染者有腹部絞痛及水樣下痢之一般食物中毒症狀,再經過1~2天後即有血樣下痢,並有發燒現象。大部分患者5~7天後治癒,約3~5%會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造成死亡。
易受出血性大腸桿菌污染之食品為何?
出血性大腸桿菌已可從正常動物之腸道分離出,如牛、羊、馬、豬、雞、狗等。出血性大腸桿菌引起食物中毒與攝取下列食品有關,或在流行病學上與它有關聯:牛肉、牛肉漢堡、烘烤牛肉、萵苣、涼拌捲心菜、沙拉、牛奶、炸玉米餅、蘋果汁、乳酪等。一般而言,上述食品中菌含量超過102 CFU/g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如何避免出血性大腸桿菌污染?
一般民眾感染出血性大腸桿菌的風險不高,但經常飲用未煮熟的牛肉或攝食未消毒完全乳製品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保持個人及食物衛生,避免進食高風險的食物及飲品,例如: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小販出售的食物和飲品、未經煮熟的食物如牛肉、豬肉、家畜肉、生的蔬菜和未經消毒的牛奶。生的肉類應該與蔬菜、煮熟的食物和即食的食物分開存放。避免進食存放在冰箱超過一天的即食食物。在處理完未經煮熟的食物後,要將手、刀和砧板洗乾淨。免疫能力低的人應避免食用未煮熟的牛肉,飲用未經消毒的牛奶、進食軟乾酪或未經煮熟的蔬菜,並應徹底煮熟食物才進食。
出血性大腸桿菌有哪些防治措施?
預防之道:
1.發現疑似病例或帶菌者時應立即呈報衛生單位:由於「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已列入「傳染病防治法」之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醫師在發現疑似病例或帶菌者時,應依法於24小時內向衛生單位報告。
2.採取標準及接觸防護措施:由於極少量的病菌即會造成此疫病的傳染,所以為避免經腸道傳染,病人不能去處理任何食物,亦不能照顧小孩或其他病人;必須等到連續2次糞便檢體或直腸拭子檢體檢驗為陰性時,才可以解除隔離限制(第一次檢體應於服用最後一劑抗生素48小時之後採檢,而兩次檢體採檢應間隔24小時以上)。
3.糞便及被污染的物品必須經由適當消毒,如當地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則糞便可直接沖入化糞池中,而不需經過任何事先消毒程序。
4.檢疫:不需要。
5.接觸者管理:接觸者一旦出現腹瀉時,即不能去處理任何食物,亦不可照顧小孩或病人;必須待腹瀉停止且連續2次糞便檢體或直腸拭子檢體檢驗為陰性時,才可以解除限制。所有接觸者都必須於排便後、處理食物及照顧小孩前,確實以肥皂將手洗乾淨。
6.調查接觸者和傳染源:一些可能造成疾病散播及流行的場所內,處理食物者、員工及兒童照護中心的兒童等均應進行細菌培養。
7.感染患者不需要隔離。
8.發生個案腸胃道感染時,應對病史作篩檢及必要措施:
(1)個案腹瀉若持續兩週以上,即可視為慢性。即不是常造成急性腹瀉的致病原,並不至造成流行。
(2)個案是否有發燒,發燒意味著有感染存在,但脫水有時亦會造成體溫上升,感染可能在腸道外,因此不一定會有感染性腸炎,則須加強病患隔離與通報相關機關。
(3)排瀉物的外觀是否帶血或黏液,血便意味著有大腸潰瘍。痔瘡應加以排除,可能是屬偶發個案。
9.食物在食用前必需充分加熱煮熟。
10.身體如有不適,應立即就醫,以便及早治療,提高治療率。
沙門氏桿菌是什麼?
沙門氏桿菌是一群叫做沙門氏桿菌的細菌,它會污染食品,當人吃下此食品後,會引起食品中毒。沙門氏桿菌常常會造成急性腸胃炎的食品中毒症狀,但也可感染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血液、骨頭、關節等。沙門氏桿菌可在5~47℃間生長,最佳生長溫度是37℃,沙門氏桿菌對溫度敏感,在巴斯德消毒法的溫度下即可被殺死。
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症狀為何?
症狀通常在細菌進入口中之後6~72小時後開始出現,一般的潛伏期為12~24小時,症狀包括腹瀉、發熱及腹部痙攣,病情一般持續4至7天,大多數患者無需接受治療便會痊癒。老人、嬰兒及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士病情通常較為嚴重。
沙門氏桿菌如何傳播的?
1. 沙門氏桿菌生活在人畜的腸道中,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如果被傳染者在用過洗手間後未能徹底洗手,則能將此菌傳給他人。
2. 沙門氏桿菌亦可藉由污染食品而傳播,例如水、原料乳、肉製品、未煮熟的家禽和其產品,半成品如蛋和蛋製品。
3. 沙門氏桿菌亦可經由炊具、砧板或調理台之交叉污染而污染食品。
4. 沙門氏桿菌還可通過與被傳染動物的接觸來傳播,特別是家禽、豬、牛、齧齒動物和狗、貓、烏龜等寵物。
沙門氏桿菌疾病如何診斷與治療?
沙門氏桿菌傳染可經由糞便細菌培養化驗來診斷。在許多情況下,病情可在5~7天自行好轉,無需特別治療,對於嚴重感染和高危險群所發生的感染應當採用抗生素治療。
如何預防沙門氏桿菌?
1. 在處理任何食品之前、在處理不同食品之間和在用過洗手間後,應當用洗手乳和溫水徹底洗手。
2. 所有肉類、特別是家禽、豬肉、蛋產品和肉菜均應徹底煮熟。
3. 生肉應當與其他熟食和即食食品分開存放。
4. 在處理過生食之後,應當徹底清洗手、砧板、容器、刀具和其他器具。
5. 妥善處理尿布,更換尿布後要洗手。
6. 由於爬行動物(包括烏龜)特別容易染上沙門氏桿菌,因此擺弄後立即洗手或遠離寵物。
以上資料來源來自於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微生物之病原菌):
http://health-info.firdi.org.tw/GSSKM_READER/TOP.aspx?FdNo=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