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要保養身體,對抗流行性感冒的入侵,就要對五臟六腑有簡單的認識,正所謂十病八寒,我們容易反覆的生病,都是身體裡長期累積寒氣所造成的,所以我把我對五臟六腑的咳嗽所知道的知識,做個簡單的整理,希望對有興趣的媽咪們有幫助:

咳嗽怎麼來的,我們人體的皮毛就有如肺臟外部的呼吸器,它配合肺部呼吸和代謝我們身體的毒素和廢棄物,一旦我們的皮毛受到邪氣(病毒和細菌)或寒氣(過多的冷飲或吹太久冷氣)的入侵時,就會直接影響肺部。一般我們的生活中都習慣喝冷飲,不自覺地吃過多的寒性食物,或待在冷氣房中,所以我們的皮毛幾乎都在寒氣的環境中等待被入侵,寒氣會使消化系統產生過多不好的黏液組織,換言之,就是脾臟失常,就容易生痰,當此時又不小心感冒,就會形成內寒外邪相結合,停留在呼吸道,變成咳嗽。只要身體內的寒氣少,感冒季節來臨時,寒外邪相結合的流行性感冒,形成的機會就會降低。

 

附加說明〜認識在生活中形成的寒氣:

現代人的陽氣不足居多,加上喜歡喝冰鎮的飲料,不自覺地吃過多的寒性食物,和整天待在冷氣房,造成去年累積在身體裡,舊的寒氣推展不出去,今年又增添了新的寒氣,使得身體不能好好的排汗,所以夏天最容易出現腸胃型的感冒,心頭發熱但沒有汗,身體無法好好吸收,所以上吐下瀉。寒氣是會沉積,而產生氣血瘀寒。停在關節,關節就會疼痛;停在臟腑,臟腑就容易長腫瘤;停在經絡,經絡就容易阻塞,容易手腳冰冷,也常會手腳發麻。若你發現自己常常都容易手腳冰冷,但是一吃到偏熱的食物,就容易長痘痘或是牙齦腫痛,原因就是在於你所吃的補,沒有破開後背膀胱經的寒氣(膀胱經的寒氣分為:上背冷屬肺、中間冷屬脾胃、下背冷屬腎和膀胱),而在體內形成內熱直接往頭上衝。如何把這股內熱引導,並破開後背和關節,這層沉積多時的厚冰呢?只要在吃補前,先在後背稍為按摩刮痧,把這層沉積在後背的厚冰破開,所吃的補藥就可以融化去除後背和關節的積寒了。膀胱經是我們身體抵擋外來風邪的屏障,它上面有很多俞穴,就是可以直接通臟腑的穴點,只要經常保養,守好這些保命的關口,外界的疾病都不容易入侵。

黃帝內經裡指出:治五臟的咳,要取俞穴(都在後背的膀胱經上);

治脾咳按脾俞穴,治胃咳按足三里穴;

治肺咳按肺俞穴,治大腸咳按曲池穴;

治心咳按心俞穴,治小腸咳按小海穴;

治肝咳按肝俞穴,治膽咳按陽陵泉穴;

治腎咳按腎俞穴,治膀胱咳按委中穴;

治三焦咳按天井穴,來加速痊癒。

 

以下穴道請找經絡對照圖:

                                        

肺咳:肺部引起的咳嗽,容易氣喘,呼吸有聲,嚴重時痰和唾液都會有血絲。

大腸咳:肺久咳不癒,就會傳到大腸,引發大腸咳,也就是說一咳會慢慢的出現大便失禁的現象。附註說明:若是高燒不退而且頭痛的要命,可加強大腸經的陽溪穴(在手背腕上)

穴道同時運用:胃經的足三里(在膝眼下)+大腸經的手三里穴(在手肘部側上)=治療:腸胃病,平時增強體質用。

                                        

心咳:心臟引起的咳嗽,一咳心就會痛,喉嚨總是有東西梗塞住,嚴重時咽喉會腫痛。

小腸咳:心久咳不癒,就會傳到小腸,引發小腸咳,也就是說一咳會慢慢的出現同時放屁的現象。

                                        

肝咳:肝臟引起的咳嗽,一咳兩邊的肋骨下面會痛,嚴重時兩邊肋骨下面的空軟處會有脹脹的痛處。

膽咳:肝久咳不癒,就會傳到膽,引發膽咳,也就是說一咳會慢慢的出現快吐出膽汁的現象。

穴道同時運用:三焦經的外關穴(在手部)+膽經的陽陵泉穴(在腿部)=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可以由此排出,舒肝解鬱,化解風寒。

                                        

脾咳:脾臟引起的咳嗽,一咳右肋下就會痛,肩背也都會隱隱作痛,嚴重一點時是一動就會加劇咳嗽。在脾胃虛寒的狀況下也容易引發寒喘,例如:痰多但都稀稀有寒泡、怕空氣稀薄不太出汗、大便軟而且稀、小便白或透明、容易畏冷,在中醫五行理論中,脾是肺的小孩,只要脾胃強壯,肺氣就不會咳咳噓噓的了。

穴道同時運用:脾經的公孫穴(在腳部內側)+心包經的內關穴(在手腕上)=治療:鎮靜安神(有止嘔的作用),慢性腸胃炎,婦科疾病。

胃咳:脾久咳不癒,就會傳到胃,引發胃咳,也就是說一咳就有作嘔的現象。附註說明:胃經上有個化痰穴,叫做豐隆穴(在小腿前外側),當你有痰咳不出時,這個穴會變的比平常敏感,按摩刺激它,喉嚨就會變的清爽。

穴道同時運用:任脈的中脘穴(在心窩下)+胃經的足三里(在膝眼下)+脾經的公孫穴(在腳部內側)=治療:胃病(有迅速緩解胃痛的作用),消胃腸脹濁氣。

                                        

腎咳:腎臟引起的咳嗽,一咳腰背也都會隱隱作痛,嚴重時會咳吐濃稠偏黃的痰。腎咳也容易引發熱喘,例如: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痰黏稠黃或乾咳無痰、怕悶熱常出汗、大便較乾、小便較黃濁、遇上乾熱天氣就容易喘,在中醫五行理論中,腎剋肺,只要腎火下降,肺氣就不會氣逆而咳嗽了。

穴道同時運用:肺經的尺澤穴(在手肘部側上)+腎經的復溜穴(在腳部)=治療:清肺熱和熱咳,夜間煩熱失眠盜汗,口乾尿頻。

膀胱咳:腎久咳不癒,就會傳到膀胱,引發膀胱咳,也就是說一咳會慢慢的出現小便失禁的現象。

穴道同時運用:膀胱經的委中穴(在腿後)+膀胱經的昆侖穴(在腳後)=治療:排出體內的濕毒,對頭痛和腰痛都有很好的舒緩效果。(昆侖穴有催產之功效,孕婦不宜)

                                        

三焦咳:三焦是五臟六腑之間的體液通路,各種內臟都久咳不癒,就會傳到三焦,所有不好的黏液都會聚集在胃後,循者肺經往上而影響呼吸系統,人就會出現鼻涕和痰都很多,一咳腹部會脹脹的,沒有食慾,但確在短時間內就出現面部浮腫,常常氣逆而咳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田原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